在明朝前中期,随着中国与柬埔寨朝贡关系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居柬埔寨。这一时期的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的西南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兼具海洋和陆地优势,交通四通八达。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柬埔寨早在公元一世纪便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多个历史阶段。早在千年以前,中国与柬埔寨便建立了联系,两国不仅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还在政治层面展开了密切互动。
在东汉时期,中国与柬埔寨的官方交往开始显现。《后汉书》中提到,在东汉章帝时期,扶南曾派使者带着生犀和白雉前来汉朝进贡。到了公元三世纪,扶南派遣了三次使节前往东吴,孙权也派遣了使者朱应、康泰前往扶南,抵达扶南后,他们受到了当地王国的热情接待,并在真腊定居了近五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僧侣和商人也陆续来到真腊,形成了初步的民间往来。
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中柬之间日益繁荣的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移居柬埔寨的潮流。大量中国商人和移民来到柬埔寨从事贸易活动,使得华侨人口急剧增加。周达观在出使真腊期间撰写的《真腊风土记》详细记录了中国人移民真腊的原因和他们的生活状况,文中提到:“唐人做水手,衣着简陋,但米粮充足,生活便利,妇女容易娶得,房屋和器物也都容易获得,生意兴隆,许多人因此纷纷前来。”
展开剩余79%此外,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还提到,当地的法律对华侨极为宽容,甚至规定“杀唐人则死,唐人杀番人至死亦重罚金,若无金则以卖身为赎”。这表明,当时的真腊已有专门针对华侨的法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华侨数量的增多。尽管宋元时期的华侨数量不断增长,但整体仍未形成规模化移民潮,直到明清时期,华侨在柬埔寨的社会逐渐成形。
明清时期的柬埔寨华侨史是柬埔寨华侨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明朝前中期,随着明朝与真腊之间朝贡关系的加强以及郑和七下西洋活动的展开,移居柬埔寨的中国人逐渐增多。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动荡不定,许多人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或寻求经济机会纷纷前往柬埔寨,推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华侨移民潮的形成。随着华侨的逐渐增多,柬埔寨华侨社会也逐渐成型。
1863年,法国占领柬埔寨,柬埔寨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为了开发柬埔寨,法国大量引进了华工,导致柬埔寨的华侨数量再次激增,形成了又一波移民潮。随着华侨人口的激增,中柬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深入。
在明朝前中期,中国与真腊的朝贡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双方多次互派使节,真腊多次向明朝进贡,甚至在明朝洪武时期,尽管开始限制对外关系的扩展,仍然允许琉球、真腊、暹罗等国向中国朝贡。即便如此,民间的往来也依然繁盛,尤其是通过非法渠道前往真腊的贸易活动仍然存在。
明太祖时期,实施了“朝贡与贸易一体化”的政策,这一政策将朝贡和贸易紧密结合,放宽了贸易限制,为民众前往真腊从事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明成祖时期,三名随中国使节访问真腊的官员在夜晚逃离,虽然没有留下踪迹,但很可能选择留在真腊定居,成为当地的华侨。
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他多次到达真腊。郑和的航行不仅增强了中国与真腊之间的贸易联系,也促进了人员流动。郑和带领的庞大随从队伍中,许多人选择在真腊定居,为当地华侨社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郑和的航行使得中国与真腊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华侨在真腊的声望也大幅提升。
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随行的人员众多,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这为华侨在真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巨大的推动。郑和的航行不仅开辟了安全的航道,还为沿海的民众提供了更多的移民选择。在航道的安全保障下,许多人选择了前往真腊,导致移民数量有所增加。
在柬埔寨的磅湛市,华侨建立了东古城三保公庙,以表达对郑和的崇敬,这也表明真腊当地已存在大量华侨,并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明朝中期,真腊更名为柬埔寨,而中国对柬埔寨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这一时期,柬埔寨由于安南和暹罗的政治争斗与明朝的朝贡关系中断,但民间交流依然持续,并且在柬埔寨逐渐形成了华侨聚集地。
如《东西洋考》中所记,柬埔寨的篱木地区成为了华侨的聚居地。篱木是柬埔寨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许多中国商船经过这里,随着商贸活动的日益繁盛,华侨的聚居地也逐渐形成。1434年,金边成为柬埔寨的首都,华侨人数逐渐增多。据1609年一位葡萄牙冒险家的记载,当时金边的20000居民中,华侨就占到了3000人。
随着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多,华侨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他们通过贸易往来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华侨在柬埔寨生活时,逐渐融入当地文化,遵循一些当地习俗。例如,当地人认为左手为污,右手为净,华侨也遵守这一礼仪。然而,在农业生产中,华侨保留了使用农家肥的习惯,这一做法在当地并不被理解,华侨为了避免冲突,通常不谈论此事。
明朝前中期,华侨虽然开始在柬埔寨零散地定居,但相较宋元时期,华侨人数有所增加,并在篱木地区形成了早期的聚居地,为日后大规模移民柬埔寨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政局动荡,大量中国人开始选择逃亡到柬埔寨,其中不乏明朝的遗民和一些军事人员。随着这一批移民的到来,柬埔寨华侨社会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移民大多是以群体为单位迁移,他们的迁移不再是短期的经济逃亡,而是基于自主选择的长期移居。两大主要移民集团——鄚玖集团和杨彦迪集团,在柬埔寨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鄚玖,来自中国广东省雷州,明朝灭亡后,他带领着四百多名同乡流亡到柬埔寨,建立了繁荣的华侨社区——河仙镇。河仙原本只是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但在鄚玖的领导下,这里迅速发展成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鄚玖不仅发展了商品贸易,还利用当地的天然港湾优势,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旅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中记载,鄚玖之所以离开故土,是因为不愿忍受满清的统治,他带领的家族在真腊国王的支持下,成功地开发了河仙地区,将其从一个荒芜的小渔村转变为一个繁荣的华
发布于:天津市优邦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